小小传感器 做成大产业|中部崛起 河南担当
2024-05-21
传感器,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的“神经元”,也是物联网最重要的“元器件”之一。郑州瞄准高端传感器产业,短短三年时间,相关企业数量翻番,产值增长了20%。小小传感器,是如何变身大产业的呢?来看记者的调研。
在郑州这个全球最大的客车舱门生产车间,记者发现,柔性流水线上送来的舱门铝板各式各样,不按套路出牌,但机械臂始终都能做到精准作业。而这一切,离不开智能视觉传感器。
生产线传感器研发设计负责人 苗庆伟:这样一条柔性生产线,有2000多款铝板,现在靠这个传感器全管住了,效率和准确度进了好几个台阶。
最近几年,新能源车生产、工厂智能化改造等,都带来大量的传感器需求。在这个智能传感器实验室里,记者看到,科研团队正在加紧研发一款柔性触觉传感器,它还有个名字叫“电子皮肤”,可以用到人形机器人上。
汉威智能传感器实验室研发总监 熊作平:你看,你手指不同位置的不同压力,都能给你显示出来,然后还能显示你手指的温度。您可以换一个比较轻的东西碰一下看。
记者:就拿这个羽毛,有(反应)。
汉威智能传感器实验室研发总监 熊作平:对,您看,这么轻的羽毛都能感觉到。其实在这个很小的区域里面,它集成了有100个传感点,灵敏度很高,响应速度也比较快,大概在1毫秒左右。
一边是科研机构加快研发新产品,一边是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中需要新产品。在郑州传感器产业最集中的智能传感谷里,记者转了一圈发现,这样的小型供需对接会随时都在举办。
【现场】传感器供需对接会参会企业:我们带来的是航天航空(用)的温度传感器;超声波气象传感器;激光气体传感器。
然而过去一段时间,郑州当地所生产的传感器,研发周期长,迭代速度慢。面对新一轮的传感器应用大爆发,郑州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?一类新型科研机构悄然生长。在新设的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里,记者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:尽管大家身着同一种工服,但名牌上的这排小字却不尽相同,有的是传感器企业的,有的是大学的,有的是物联网公司的,还有的来自行业协会。
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工程师 王栋:跟咱河南的烩菜一样,很多料,很多人,每个人的职责不一样,功能不一样,但是又发挥各自的优势,最终和谐地在这个“锅”里组合在一起。
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海永:就像我们一季度完成的这个激光气体传感器,它就涉及了光路、结构、电路、工艺这些方面,还有程序算法等等,我们就集合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部分,来更好满足市场的需求。
新型科研机构打开了从“0”到“1”的窗口,但为了让新产品加速上市,还需要破解从“1”到“100”的难题。在“烩菜式研究院”之外,郑州还在打造河南传感器行业第一条共享产线,100多套高端精密制造设备将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实现共享、共用,为各家传感器企业提供中试以及小批量制造服务。
郑州高新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 马世光:每个企业自己建不划算,而且维护成本很高,所以我们就想,那做成一个公共平台,一个共享产线,让所有的企业都来用,来这里做研发,来降低他们的创新成本。
目前,郑州拥有约3000家传感器相关上下游企业、年产值达到300亿元。今年一季度,郑州规模以上传感器及相关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.6%。
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 王永军:西边,主要是集聚了一些高校智库,为我们的传感器产业提供一些新材料、信息技术的一些支撑;东边,主要是我们集合了新能源整车厂和智能终端(厂商),这样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应用的场景。
记者:所以它其实是“一西一东”。
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 王永军:对。原来传感器产业基础优势不是太明显,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后天的努力,进一步地引进一些资源,使我们的传感器产业更进一步。